徒步登上黃山(1999)
我這次遊黃山除欣賞黃山的壯麗景色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挑戰自己,試試徒步登上黃山的滋味。
溫泉區往玉屏樓
原本的計劃是從海拔 770 米的慈光閣登上海拔 1680 米的玉屏樓,不過因為找不到合理的租車價錢,最後變成從溫度區登上玉屏樓,多上了約 160 米的山,即共要走上 1030 米,全程7.5公里。
在慈光閣又遇上一個「黃山溫泉大話精」,他是一位持牌的黃山導遊,在慈光閣兜撘我顧用他作嚮導。他在知道我之前已在山上遊了三天之後,便改變策略,說之前三天都封山的天都峰剛剛解封,他可作嚮導帶我遊覽。雖然我是堅決不會顧用導遊,但當時我對他鍥而不捨的精神和誠懇的態度還是頗為欣賞,而我亦一廂情願地以為天都峰真的解封,心裡充滿著期望。但最後證明「大話精」始終是「大話精」,持牌的也可以是「大話精」。
登山當日天氣有點悶熱,氣溫約二十度。其實我倒是希望陰天,一來天氣較涼,二來有機會可以徒步穿越雲層。
我早上 8:45 開始出發,用了30分鐘到達登山門口慈光閣。購了門票後,我沿著石級登山,邊走邊休息,倒不覺太辛苦。早上 9:50,我來到了途中第一個名勝立馬橋,站在這位處海拔 1110 米的橋前可以仰望旁邊的立馬峰。10:35,我到達第二個著名景點半山寺。一直以為半山寺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廟,卻原來十分平凡,這時我已身在海拔 1340 米之上了。
離開半山寺走過天都新路口後,我繼續沿石級上山,途中舉頭可見「五老上天都」石群。 11:05,我抵達龍蟠坡,這裡已可清楚看到玉屏樓和玉屏索道站。再走不遠,過了「天門坎」,在早上 11:35,我站在海拔 1500 米的天都峰口,心裡準備好從那令人聞風喪膽的「天梯」,登上 1810 米高的黃山第一險峰天都峰。
可惜事與願違,那天天都峰仍然封山,我除了感到十分失望和沮喪外,還不知如何打發餘下來的時間。在餘下的路程中,我不時放慢腳步,看看景,拍拍照,這竟然使我耗用了一小時才走完這最後的一公里路。
這最後的一公里集中了不少有名的黃山名勝,包括「蒲團石」、「小心坡」、「一線天」、「蓬萊三島」和「文殊洞」等。中午 12:30,我終於完成了這段登山旅程,雙腿沒有如預期般疼痛,可是沿途風光也沒有預期的美麗,我想我將來是再不會徒步走這條路登黃山了。
由於忽然沒有了攀登天都峰這個項目,當天下午變成了非常的無聊,只好以很慢很慢的速度在玉屏樓的飯店用膳。午餐時想到可利用空閒時間找找我昨天走路時找不到的「蒲團松」,於是我回到玉屏索道站上面一條我還沒走過的路,心想「蒲團松」一定是在這條路上。
旅遊圖上明明寫著這是一條很短的路,心裡預算應該十五分鐘左右便可走完,但實情是這條路越爬越高,而且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回又被那些「公仔紙」欺騙了。不過這倒引起我的好奇心,反正我時間多得很,正好探探這條「秘道」。
走了二十分鐘左右,迎面遇到一群遊客,當中有人向我問路,我也反問他這條路通往何處,得到的答案是蓮花峰。這不禁令我懷疑,因為兩天前我也上過蓮花峰,當時可沒有發現另有山路上山,這更增我要一探這條路的興趣。
山路不停的向上走,這時我己知道這條路果然是通往蓮花峰,心想這次旅程注定我每個主峰都要登上兩次或以上。多走不久,在接近蓮花頂的蓮花洞內,接回之前走過那條登蓮花峰的路,怪不得我第一次登蓮花峰時未能發現。終於我又登上黃山最高處,較原計劃又多走上了 180 多米,總結全日共走上了約 1200 米。
由於這次登上蓮花峰頂時天氣不佳,景色較兩天前差,又要趕回玉屏索道站乘索道下山,因此我逗留了只有兩分鐘左右便下山了。山上其他的遊客可不明白,看到我辛苦登頂後那麼快便走,不禁覺得有點奇怪。
玉屏樓
「天上玉屏,人間仙境」
「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面」
高 1716 米的玉屏峰,位於黃山兩大主峰天都峰與蓮花峰之間,因峰上片片直立的石塊像一道道玉雕屏風,故名玉屏峰,而玉屏樓就是位於玉屏峰上。
玉屏樓現址在古時建有文殊院,每當雲海出現之時,玉屏樓在雲霧之間若隱若現,兩旁天都、蓮花兩峰恍如兩座仙山簇擁著玉屏樓,置身其中,彷彿身處人間仙境。
原先計劃是在玉屏樓住上兩天,可惜事與願違,從老遠的北海攀山涉水來到玉屏樓前,才知道那裡正進行裝修工程,暫停營業,附近又沒有可住的。剩下來的選擇,一是返回天海留宿,但這又要重走大上大落的山路,實在要命;二是乘吊車返回溫泉區,翌日步行上山。最後我選擇了後者。
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聞名中外、經常被製成特大相架掛在牆上表示歡迎賓客、被視為中華民族好客象徵的千年古樹「迎客松」,就矗立在玉屏樓旁。它那從近底部長出來的長長的樹幹,剛好位於從慈光閣登山的路口之上,就像伸出友誼之手,歡迎從山下上來疲倦的黃山賓客。
之前早已看過不少「迎客松」的照片,所以也不覺得它十分特別,反而不喜歡放在它「手」下面的大鐵架。雖然我完全理解當局保護這棵名松的苦心,但我總覺得這鐵架大煞風景。其實「迎客松」一千年來能歷盡風霜而屹立不倒,只要遊人不把煙蒂掉在它下面,不在它樹幹上簽名塗鴉,不在它樹枝上扣上些甚麼連心鎖,不胡亂地把它當作許願樹,我相信它憑自己應可以活多很多年的。
玉屏樓前文殊台側,有一松樹剛好為站在台上的賓客遮蔭乘涼,於是便被冠以「陪客松」的美名。
和「迎客松」相呼應的,是在前往天海路旁的「送客松」。每天它都不怕疲累地伸出它的「手臂」,歡送每位離開玉屏樓繼續上路的賓客。(後記:從報章得知,當年歡送過我的這株「送客松」已於 2006 年「老死」,據知當局已另覓了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