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台山:黛螺頂、金界寺、羅睺寺、圓照寺
我從太原乘長途大巴抵達五台山台懷鎮安頓下來後,隨即開始參觀鄰近的五台山中心寺廟群。我首先想去的是台懷鎮兩處高高在上的景點(菩薩頂和黛螺頂)的其中一處,我看地圖似乎菩薩頂有車路直通山上,打算先打車直接前往菩薩頂。
夏季週末五台山台懷鎮的遊人很多,塞車情況嚴重,我無論路邊打車或滴滴叫車都失敗,浪費了大半小時才能找到一部併車剛好有人下車讓我上車。
我原本想去的是菩薩頂,卻記錯了說要去黛螺頂(不過後來發現遊客可能不可以打車上菩薩頂),到達黛螺頂索道下站時才發現,也就將錯就錯先去黛螺頂。其實從汽車站走往黛螺頂索道下站也不太遠,早知徒步前往更省錢省時。為省時省力我決定乘索道上山,省力的確做到了,省時卻不一定,因為排隊輪候的人很多。
黛螺頂
黛螺頂又稱「大螺頂」,位於五台山台懷鎮中心寺廟群東面的清水河畔,因山形遠望似一隻大螺、且山上樹木鬱鬱蔥蔥呈青黛色而得名。由於前往五台山五座臺頂參拜各臺頂不同形象的文殊菩薩路途遙遠且不方便,有人視參拜黛螺頂上寺廟的五方文殊菩薩像為可行替代(因此黛螺頂又被稱為「小朝台」聖地),令登上黛螺頂的信眾和遊人絡繹不絕,我參觀的時候甚至有死者家屬帶同先人遺體在黛螺頂的寺廟舉行宗教儀式。
黛螺頂上可俯瞰台懷鎮全景,眾多寺廟殿宇盡收眼底,可惜當天天氣不算好。










金界寺
我只買了黛螺頂索道的單程票,下山時走路,讓我可以順道參觀金界寺。
金界寺位於黛螺頂下方,因寺內供奉能海上師的舍利塔又名「上師塔院」,在五台山的寺廟之中不算熱門。金界寺始建於唐代,但現時的寺廟只是 1990 年代所建。
羅睺寺
跟黛螺頂山對望的是五台山中心寺廟群之中幾間較熱門的寺廟,其中一間是五台山十大藏傳格魯派黃廟之一的羅睺寺。羅睺寺始建於唐代,本為漢傳佛教道場,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改為黃廟。
羅睺寺的三進院落共有 118 間殿堂,包括天王殿、文殊殿、觀音殿、本尊殿、大雄寶殿等,亦有採用藏式磚塔風格、高 7.5 米的文殊塔。羅睺寺開花現佛殿內一個直徑 3.6 米的木製「開花現佛」機關,轉動時蓮瓣徐開顯露佛像,象徵「見佛得緣,吉祥如意」。
我第一天遊五台山中心寺廟群(包括羅睺寺)時天氣不佳,第二天天氣轉好,我途經羅睺寺時順道補拍了幾張照片。










圓照寺
毗鄰羅睺寺的圓照寺創建於元代(1309年),是五台山最早的藏傳佛教寺院,明代(1426 年)重修。圓照寺的規模明顯較羅睺寺小,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我參觀時建於 1435 年、高 17 米的金剛寶座式舍利塔卻沒有開放供參觀,我只能從往返菩薩頂的路上從高俯瞰。
圓照寺位處菩薩頂的半山上,可以遠眺對面的黛螺頂和俯瞰它下方的善財洞等。